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三百章 九里关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明军在九江和安庆一带囤积重兵,并且还有并北方抽调南下的三千边军骑兵,这也是让周军高层感受到了压力。

    明军在对面囤积这么多的兵力,其中各部新标军加起来都一万大几了,然后还有至少几万人的营哨兵。

    这些明军可都是能打的,虽然装备,训练各方面可能比周军差一些,但可都是野战部队。

    至于那些卫所兵和青壮,虽然战斗力不行,但是在防守作战里协防作战还是可以的,比如在守城作战的时候帮个忙什么的完全可行。

    之前明军在武昌战役里的时候,他们营哨兵乃是普通卫所兵和青壮其实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,要不然光靠那几千人的湖广抚标,连武昌城的城头都无法布防呢,谈何守城啊。

    因此在后续的一系列东进战役里,周军面对的不会仅仅是一万多的各部新标军,也不只有那几万的营哨兵,还会面临更多的地方卫所兵、征召青壮。

    后续不管是九江和安庆,这一个个都会是硬骨头,恐怕不好打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下,周军方面除了继续补充兵力,补充火炮等武器装备,提升东进部队的实力的同时,也是准备通过发动信阳战役,夺取义阳三关吸引明军的注意力,调动明军兵力增援信阳方向,淮河流域。

    从而减轻后续东进时候在九江、安庆等方向的压力。

    带着这样的战略目的,周军正式在十二月八日掀开了进攻义阳三关的序幕。

    尽管此时已经天寒地冻,从天气来说并不太适合作战,但是时间不等人啊,再说了就算是天气冷了点,但也不是不能打仗啊。

    毕竟这是在内腹地,而不是在极北之地,这天气再冷也有个限度,不会动不动就零下几十度。

    再加上周军从春夏季节开始就已经是开始大规模准备冬装了,虽然需求庞大让周军的后勤部门忙的晕头转向,但是依旧是一一给各部队陆续配发了冬装。

    先是郧阳襄阳一地靠北的驻军配发冬衣,然后是整个长江以北的楚北地区,再到楚南,最后是衡阳一线的第四军。

    等到衡阳一线也是进入严寒时期,开始下雪的时候,当地的第四军也是已经穿上了厚实的棉袄冬装。

    说起来,这些冬装等一系列冬天用的被服等物资,除了满足了部队的需求外,其生产过程还起到了巨大的以工代赈的作用。

    上述被服里超过半数,都是受灾地区里的民众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,兵工厂下属的被服厂采购了棉花后,会招募灾区里的劳动力进行纺纱织布,然后进行生产,同时也会外发一些给不方便到被服厂里直接上班的灾区民众,让他们领回家去做。

    同时呢还采取了平价出售原料,租借小型的人力纺纱机,织布机,再收购他们做好的棉纱、布匹。

    虽然因为是以工代赈,这工钱给的不会太高,但是至少可以让他们养家糊口。

    而被服厂的这种以工代赈的行动,也是带郧阳和襄阳地区带来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变化,那就是兵工厂下属被服厂搞以工代赈,进而催生了一批纺织业家庭作坊的产生,大量的熟练纺织工又吸引了更多的商人进入,因为这些熟练的纺织工也就意味这当地能产出大量的棉花和布匹。

    吸引了众多商人跑到当地去收购棉纱或者布匹。

    毕竟不是每个商人都能够耿家等大型家族一样,能够自己搞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规模的大型纺织厂,雇佣工人从纺纱再到印染把所有的流程都掌控在手中,直接把棉花变成了可以上市销售的布匹。

    很多小商人们,他们不会,而已没那个能力大量雇佣纺织工集中生产,他们采取的另外一个方式,那就是直接从家庭作坊里收购棉纱或者棉布,然后运到外地去贩卖。

    士绅投资的织布厂,再到官方拥有的各类被服厂,再到家庭作坊以及活跃其中的大量中小商人,这一年过去后,这襄阳城竟然是变成了大周王朝内部的纺织业汇集中心,发展的极为顺利。

    这一点,和武汉三镇那边搞的大型纺织厂的模式是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襄阳城那边的纺织业是零散的,诸多家庭作坊参与其中,而武汉三镇,准确的说是汉口工业区里的那几家纺织厂,那都是大型纺织厂,雇工都是奔着上千人规模去的。

    模式虽然不同,但是给大周王朝带来的好处都一样的庞大。

    现在义阳三关里的周军将士们,身上穿的厚实的棉袄冬装,睡觉的帐篷,被子,靴子等物资,基本都是襄阳城那边通过以工代赈生产出来的,从这个角度来说,这一场战役里看似参战的只有这一万多周军将士,但实际上后方的无数人都是参与其中。

    战争,从来都不是军队自己的事情,而是一整个国家的事情。

    没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